
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
近日,教育部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》,明确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和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。法定节假日、周末、寒暑假等无学生在校期间,原则上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。
有专家表示,措施直指“减负难”痛点,尊重学校教学规律,不人为增加学校与教师负担。专家同时建议改革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,进一步淡化行政评价,强化专业评价。
《通知》指出,上级机关、单位原则上不得借调中小学教师,不得以工作专班、跟班学习、交流锻炼等名义变相借调。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、上街执勤、创城庆典、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。严禁以打卡留痕、填报总结等方式验收活动,不得将参与情况与考核评优挂钩。
谁挤占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?
记者在社交平台发现不少“教师非教学负担重”的帖子引发网友关注,部分一线教师吐槽承担大量非教学工作和任务,时间与精力常被各类 “非本职任务” 挤占——从学校公众号运营、繁杂会议材料整理、各类App强制打卡,参与与教学无关的评比检查等。有教师直言 “备课改作业的时间被挤压,真正用于教书育人的精力反而少了”。

教师节绘画作品布展。新华社发
陕西某中学担任班主任张泰(化名)向记者坦言,新学期开学以来,其组织所在班级学生参加过手抄报比赛、班级文化建设评比等,还每天都要在家长群里发各种文件并收集反馈,如科普知识培训、安全宣传工作等。“课外事务量远超教学任务,让很多老师身心疲惫。”
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,老师负担很重,各种填表、考评、比赛、评估,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,此次举措的出台直指中小学教师减负难的关键问题。把时间还给老师,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、备课充电、提高素质、提高质量。
“现实中,学校、老师难以拒绝上级部门布置的非教育教学任务。上级把完成这些任务的情况直接纳入考核评优。”熊丙奇表示,可以看到许多教师一边抱怨非教育教学任务严重干扰教学,一边把完成这些任务的情况作为“工作业绩”。
怎样才能切实减轻教师负担?
全国人大代表、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、总校长刘希娅曾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减轻教师负担。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,此前一些“迎检”工作,标准越来越细,要求越来越严,预查复查程序越来越多,学校要对照各级指标一项项准备材料,如通知、总结和文档、照片、视频等,影响正常教学工作。
“各上级部门安排的社会性事务,如关注某公众号、转发、下载APP、平台注册、学习答题等,又一重重加压且往往冠以‘重要事情’名义。这类额外的非教学任务,严重制约教师教学积极性。”刘希娅说。
她表示,此次出台举措真正体现了“教师痛点在哪,政策落点就在哪”。只有弱化管理的行政思维,才能回归教育专业属性,让教师“轻装上阵”,有时间和精力专注教育教学改革,专注专业发展,专注研究学生,专注家校沟通;才能心无旁骛加强大规模因材施教的研究,帮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充分的个性化发展,从而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。
“《通知》不但充分回应了老师们关注的问题,更给出了解决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重的一揽子策略。”刘希娅表示,比如“每所学校每学期各类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”,有了这样的明确策略,既能避免有的主体单位不知从何“减”起而不作为,又能避免有的主体单位随意“减”而乱作为,真正做到“减负不减责、减压不减质”。
如何抵御非教育教学事务过度侵扰?
记者注意到,针对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,相关部门早已开始发力。2019年12月,中办、国办印发《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》,要求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,坚决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事务;2024年8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要求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,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;2025年1月,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提出,减轻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。一系列举措,传递出让教师回到“教育者”角色的清晰信号。
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表示,以刚性约束为学校和教师划界,严禁强制师生参与教育教学无关活动,抵御非教育教学事务过度侵扰。对基层教师困惑的各类涉师负担问题进行明确规范,如假期值班、社会考试监考、校园外开展活动、社会调研、培训等予以规范,严控借调借用教师,保障教师从事主责主业。
对于此次教育部出台的教师减负举措,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记者表示,在教师非教学负担越来越多的当下,会缓解教师工作的焦虑和难点。“一些地方的教师周工作量超过70个小时,涉及深层次的问题是学校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,地方政府把教师当作一般公务人员、行政机构工作人员看待。解决这个体制机制问题,会有效解决教师负担。”
储朝晖指出,应让教师回归本职教学工作。为教师减负,让教师聚焦教书育人的主业,不仅是为了教师群体,也是为了每个家庭、每个孩子。只有教师把精力花在教学、学生身上,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才有保障。
“必须改革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,进一步淡化行政评价,强化专业评价。”熊丙奇建议。
炒股配资知识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